昨天刷朋友圈看到有人转发杨绛语录,开口闭口“杨绛女士”,看得我眼皮直跳。这称呼总觉得哪里硌得慌,突然想起钱锺书夫人不是常被叫“先生”吗?怎么现在满屏都是“女士”了?
我立马翻身下床,趿拉着拖鞋冲进书房。在书堆里扒拉了半天,终于翻出那本快散架的《我们仨》。抖了抖灰尘翻开扉页,果然印着“杨绛先生著”五个字。
查证翻车现场

打开电脑搜“杨绛”词条,弹出来的官方资料看得我傻眼:
- 人民网2016年讣告标题《杨绛先生逝世》
- 新华社报道首句“著名作家、翻译家杨绛先生……”
- 国家图书馆公开讲座海报写着“纪念杨绛先生诞辰110周年”

还不死心,又跑去查商务印书馆的《现代汉语词典》。“先生”词条下第三条明晃晃写着:“对知识分子或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(有时也用于女性)。”看到这儿我脸都臊红了——这脸打得啪啪响。
蹲书城找活证据
下午特意跑了两公里去书城求证。在文学区抽了五本杨绛著作:
- 三联书店版《干校六记》封底:“杨绛先生以平和笔触……”
- 人民文学出版社《洗澡》勒口印着“杨绛先生经典作品”
- 连新出的《杨绛传》腰封上都印着“先生百年人生启示录”

捧着书站在过道里直拍脑门,敢情这么多年我都在误人子弟。
避开雷区备忘录
回家路上买了瓶冰可乐降火,路上琢磨出几条避雷法则:
- 看到德高望重的知识女性,特别是上世纪的(比如冰心、林徽因),先别急着喊女士
- 翻开作品集看出版社怎么称呼,出版社的编辑总不会集体犯错
- 官方媒体是照妖镜,跟着人民日报、新华社用词准没错
- 实在拿不准就统称“老师”,这称呼铁定不会翻车

晚上把书架上的《堂吉诃德》译本抽出来,看着译者署名“杨绛先生”,恭恭敬敬给书面鞠了三躬。这回教训够我记半辈子——有些称呼错不得,错了就是对文化人的大不敬!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路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站长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