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刷微博看到热搜,心里咯噔一下。广西女护士杀医案二审维持死刑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,我琢磨着好好捋一捋大家的反应。说干就干,立马搬出笔记本开工。
第一步:先把案子本身啃明白
我先去搜了法院公开的判决书和之前的新闻通报。案子里头,那个女护士因为借高利贷还不上,把熟识的男医生骗出来杀害了,手段挺残忍,杀人后还分尸、抛尸,想想都头皮发麻。一审法院判了死刑,她不认,上诉了。这回二审法院驳回了她的上诉,维持原判,说这个是“蓄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,致人死亡”,性质特别恶劣,社会危害极大,死刑,板上钉钉。

第二步:翻遍评论区找声音
搞清楚了案子本身,我开始到处刷。微博话题广场、新闻网站留言板、知乎相关问题、贴论坛帖子,能看的都看了一遍。看得我眼睛都快花了。我发现讨论主要集中在几个点上:
- 判死刑对不对? 绝大多数人拍手叫觉得手段太凶残,人命关天,杀人偿命天经地义,尤其是预谋杀人加上事后处理尸体的做法,让人完全没法同情。评论里清一色都是“死不足惜”、“支持正义判决”这种话。
- 被害人有错吗? 也有零星的讨论在说,这男医生是不是跟女护士有啥不正当关系或者经济纠纷?但官方信息里没提,大部分网友也觉得,就算真有啥纠葛,也绝不至于被这么残害,“罪不至死”是共识。
- 职业身份被放大 “白衣天使”杀人,还是护士和医生这种特殊职业关系,这个身份标签格外刺眼。很多人感叹“知人知面不知心”,医护人员形象多少受了点打击,也有人担忧会不会加剧医患间的不信任感。
- 对借贷的警惕 案子起因是高利贷,不少人看了之后说“赌博借贷害死人”,借此提醒自己和身边的人千万别碰高利贷,说“这就是个血淋淋的例子”。
- 程序讨论少,情绪表达多 真正讨论法律程序、量刑细节的很少,绝大多数就是情绪宣泄,表达对犯罪行为的痛恨和对维持死刑的支持。

我还留意到一些小部分的声音,比如说社会压力大把人逼疯了啥的,但几乎立刻就被淹没在谴责凶手的主流声音里了,显得特别无力。还有人担心这个判决会不会影响到其他类似案件的考量,不过这个讨论也不深。
第三步:感觉一下情绪温度
刷了大概两三小时,我停下来喘口气。整体感觉就是两个字:愤怒。网友普遍情绪非常激动,对凶手的残忍行为极度愤怒和难以接受。这种愤怒直接转化为对死刑判决的强烈支持和拥护,觉得这是法律给被害人最好的交代。同情心和同理心几乎一面倒地倒向被害人及其家属,对凶手的指责极其严厉。

第四步:查点背景找支撑
为了理解为啥大家这么坚定支持死刑,我简单查了下法律规定。我国刑法里故意杀人罪最高刑就是死刑。实践中,像这种有预谋、手段特别残忍、后果特别严重的杀人案,判决死刑(包括死缓)的比例是相对比较高的。这个案子完全符合这些“特别严重”的情节要点。看来网友的态度也不是完全没道理的盲从情绪。
小结:记录我的观察
综合捋完,我的基本记录就成型了:这案子二审结果出来,舆论场基本是一边倒的支持。老百姓的反应非常强烈,痛斥凶手残忍无情,对法院维持死刑的判决拍手称快。大家的关注点主要落在案件的凶残性质本身,以及对凶手的道德谴责上。“杀人偿命”这种朴素正义观被推到了顶点。关于法律细节、社会根源啥的深层讨论,聊得很少,整体氛围就是汹涌的民愤得到了法律结果上的回应和满足,用网友的话说就是:“这下好了,杀人偿命,老天有眼!”
写到这儿,我合上笔记本,长出了一口气。扒舆论这事儿真是个体力活,不过感觉这回大家的反应还是挺清晰的,就俩字:解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