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这份实践记录真得好好说说,上个月我采访了十几年的金曲奖老评委老张,全程被他拉着签保密协议,过程太刺激了。
实践起因
三月那会儿我不是想做期深度内容嘛就想挖金曲奖评选内幕。费老大劲托了电视台的关系,终于联系上资深评委老张。电话里他贼谨慎:“聊可以,见面聊,带录音笔直接滚蛋。”得,纯靠记性硬啃。

约在台北巷子里的老茶馆,老张上来就甩给我一厚本保密协议:“签字按手印,聊完就当没今天这回事儿。”他抽烟的功夫我扫了眼条款,违约金高得吓死人。
关键信息
聊到落选内幕时他突然压低声音:“你以为评委真能全看实力投票?得拼人脉!”顺手在烟盒背面写了个流量歌手的名字:“这人去年送审的Demo烂得修音师都摇头。”
- 制作团队能量占三成票 – 他说评委室常听见:“这是某天王御用混音师做的,给点面子”
- 唱片公司公关定生死局 – 某公司连续三年塞钱打点关系链,去年被举报才消停
- 平衡分猪肉最头疼 – “去年讨论最佳作曲时,四个评委直接拍桌子:‘再不给某公司分奖项明年都没赞助了’”

意外转折
刚聊到关键处,老张手机突然炸响。接完电话脸都绿了:“你惹谁了?刚有记者爆料说我在茶馆泄密!”抓过我手机查录音文件,确认没开设备才喘口气:“赶紧走,分头撤。”
隔天收到他快递来的加密U盘,里面是十年来评审会议记录。附带血书似的警告信:“敢爆料就法庭见,赔死你!”
事后验证

我拿着这些线索暗访了三个音乐制作人,结果全对上了。某金牌制作人酒后吐真言:“前年我帮某女歌手做专辑,制作费一半都拿去给评委买伴手礼了,Hermes丝巾堆满茶水间!”说着掏出手机给我看照片,好家伙,礼盒堆得比人还高。
上周金曲奖名单公布,我拿着老张的“预言名单”对照,7个重合项里有6个是分猪肉的常客。只有个独立歌手靠抖音病毒式传播破局,老张在邮件里苦笑:“流量碾压人情,时代真变了。”
个人感悟
三年前我在唱片公司做企划时,总监就让我准备过“评审公关包”,当时还以为是正常宣传物料。直到有次核对账单发现,给某评委女儿的留学汇款单被做成“MV拍摄费”,气得我直接掀了会议室桌子。
现在想想真讽刺——当时我指着总监鼻子骂黑幕,结果三年后自己当博主揭露黑幕还要躲着法律风险。老张今天凌晨还发加密邮件叮嘱:“删干净聊天记录,有人开始查茶馆监控了。”
这行业的水,淹死过多少好作品。(猛灌半杯威士忌)算了,写完这篇我也该跑路了…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