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这个实践挺偶然的。昨天半夜刷手机,正好看到个讨论韩国K联赛水平的帖子,底下有人提到河太均这老哥以前在华超踢得风生水起,突然就好奇了——这哥们当年在K联赛到底啥水平?跟后来那波来华的韩国外援比,谁更狠?
第一步:找河太均的老底
我直接扒了国内几个足球数据网站,敲“河太均”仨字搜他2015年在延边队的记录。好家伙,当年中甲22场狂轰26球!光看数字真唬人。转头又去翻他效力K联赛水原三星那几年的数据,2010年到2013年加起来才……18个球?当时就懵了,这落差也忒大了点。

第二步:拉K联赛来华名单
- 先在贴翻了几个精品老帖
- 手动筛出2015年后登陆中超中甲的韩国球员
- 挨个抄名字:金英权、权敬源、金玟哉、朴志洙……光后卫就占一半

查完更懵了——名单里前锋少得可怜,几乎全是中后场球员。当时叼着笔杆子琢磨:K联赛卖人来华,压根不输出前锋!
第三步:对数据进行暴力对比
翻出收藏夹里积灰的K联赛官网,硬着头皮用翻译插件查。重点看两类数据:
- 河太均离韩前的场均射正率(不到30%)
- 权敬源们来华前的传球成功率(普遍85%以上)

表格填到一半突然拍大腿:比个锤子!一个是K联赛淘汰的前锋,一个是精挑细选的顶级后卫,根本不是一个赛道的!
折腾出的结论
凌晨两点瘫在电脑椅上
- 河太均属于在K联赛混不下去才来华,结果阴差阳错吃透了中甲节奏
- 真正被K联赛当宝贝的前锋,根本不会放来中超(比如黄义助这种)
- 后来那波“韩流”全是后防大闸,人家在K联赛本就是铁主力

喝着凉透的咖啡突然笑出声——合着吵了半天的强弱对比,本质是K联赛淘汰品和尖子生的差别!早知道就不该被“26球”晃了眼,老河当年在韩国联赛,可能连跟金玟哉同场较劲的资格都没有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路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站长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