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阵子闲得慌,我瞄了眼新闻,看到《长津湖》居然要往美国整上映。我挺好奇这个事儿咋操作的。正好我有个远房亲戚在电影圈混,就打他电话问了一嘴。
从零开始整这事儿
我先跑去翻烂了网页,找北美电影发行的门道。结果发现不是瞎搞的,得有个本土代理公司撑腰。我一拍大腿,想起亲戚提过一家小公司,叫啥名我不记得了,就马上去联系他。

第二天,我拽着那个亲戚,跑到北京一家咖啡馆开会。那代理公司的老板是个老外,一口英文说个没完,我差点听懵了。我吭哧吭哧用翻译软件比划着解释这片子咋回事。老外开始一脸不情愿:“中国战争片在这边没人看的。”我只好硬着头皮塞资料,费半天劲才让他们点头试一下。
实际操作一堆破事儿
接下来才是头疼的开始。要搞英文版,光字幕翻译就折腾出毛病。找了本地几个翻译组,结果改来改去还是问题百出。有段台词把“战士”译成了“soldier”,跟英语语境差老远,我得亲自盯着屏幕一个字一个字抠。试映那天,我又飞洛杉矶,蹲在影院里看观众反应。结果观众半道就溜号,我一看统计表,上座率低得可怜。
文化差异搞得人焦头烂额。我得解释这电影的历史背景,老外们一听“志愿军”就摇头,说政治味儿太重。我还得弄明白审核规则,美国分级委员会卡得贼严。回邮件都写麻了,一天发十几封,又是证明材料又是剪辑片段。好不容易过关,又蹦出个宣传问题——电视台不愿播广告,觉得这题材太敏感。我急得直跺脚,只能发动朋友圈刷贴子凑热度。
- 谈判磨嘴皮子:片方压片酬,代理公司砍分成,我夹中间来回劝。好几次谈崩了,气得我想摔杯子。
- 本地化闹笑话:海报设计被喷土气,只好临时换美国设计师。结果新版本出来,画风不对又被骂,加钱才搞定。
- 渠道乱成一团:影院排期难排,找大公司人家爱答不理。我厚着脸皮走关系塞人,总算搞定几家郊区小影院。

死磕到底总算搞定
关头差点掉链子。送拷貝的路上车坏半道,我连夜租卡车赶过去救场。首映日到了,我坐那直冒冷汗——没想到人还不少!播完居然有老外鼓掌,说是看懂了点儿内涵。虽然票房比不上本土大片,但好歹没赔钱。
这档子事搞完,我瘦了一大圈。不过话说回来,北美市场是真难啃,规矩多、变数大,不是光靠砸钱就能行的。下次再整这种活儿,我得带双倍咖啡,省得像我这回累得像狗。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路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站长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