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儿个,咱来聊聊切比雪夫不等式,瞅着挺玄乎,搞明白咋回事,也就那么回事儿。

我也是一头雾水,啥玩意儿切比雪夫?外国人名儿?后来一查,还真是个俄国数学家,19世纪那会儿的人,人家研究的是统计规律,弄出个不等式,用标准差来表达,据说这玩意儿还挺有普遍意义。

切里舍夫不等式怎么来的?背后故事很有趣!

你说这不等式,跟咱平时有啥关系?我琢磨着,这不就是算概率嘛大概就是说,一堆数据里头,某个数值出现的概率,跟平均值和标准差有关系。这玩意儿,在金融领域,还有啥质量控制,风险评估啥的,说不定都能用上。

开干!

我得把这不等式给弄明白,不能稀里糊涂就开干。我找些资料,看半天,总算有点眉目。

第一步,得知道啥是期望,啥是方差。

  • 期望,说白,就是平均值,一堆数据,加加,再除以个数,就出来。
  • 切里舍夫不等式怎么来的?背后故事很有趣!

  • 方差,这玩意儿稍微复杂点,它是用来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,每个数据减去平均值,平方一下,再求平均值。

第二步,就是那个任意正数,这玩意儿是干啥的?

我琢磨着,这应该是个范围,就是说,你想看看某个数值,距离平均值有多远,这个范围就是那个任意正数。

第三步,就是把这些玩意儿,给凑一块儿,弄成个不等式。

这里我就不写那些公式,看着头疼。反正就是,一个概率,小于等于一个分数,分子是方差,分母是那个任意正数的平方。

切里舍夫不等式怎么来的?背后故事很有趣!

实践出真知!

光说不练假把式,我得找个例子,来验证一下这玩意儿到底靠不靠谱。

我就随便编一组数据,假设是某个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:

60, 70, 80, 90, 100

然后,我开始算:

切里舍夫不等式怎么来的?背后故事很有趣!

  • 平均值:(60+70+80+90+100)/5 = 80
  • 方差:[(60-80)^2 + (70-80)^2 + (80-80)^2 + (90-80)^2 + (100-80)^2]/5 = 200

切里舍夫不等式怎么来的?背后故事很有趣!

我假设那个任意正数是10,也就是说,我想看看,成绩在70到90之间,也就是距离平均值80不超过10分的概率。

按照切比雪夫不等式,这个概率应该小于等于:200 / 10^2 = 2

这结果有点奇怪,概率还能大于1?肯定哪里不对。

切里舍夫不等式怎么来的?背后故事很有趣!

我回头一检查,发现自己算错,方差算出来是200,标准差应该是根号200,大概是14.14。

重新算一下,概率小于等于:200 / 100 = 2, 还是大于1, 这肯定还是有问题。

我又仔细看下资料,发现切比雪夫不等式,那个任意正数,应该指的是距离平均值的距离,而不是一个范围。

如果我想看成绩在70到90之间的概率,应该用另一种方法来算,这里就不细说。

切里舍夫不等式怎么来的?背后故事很有趣!

通过这回实践,我对切比雪夫不等式有更深的理解,也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。

这玩意儿,看着简单,里头门道还挺多,不能想得一步一步,踏踏实实地去理解,去实践。